第7章 作品好不代表人品就好
- 重生诸天从光字片开始
- 闲不住的老鱼
- 3424字
- 2025-04-23 20:47:11
周秉昆和蔡晓光聊了什么,我们暂且不表。
但从那之后,蔡晓光郑重的对周秉昆说了一句话:秉昆,你这兄弟我蔡晓光认了,咱万一成不了亲戚,那你也是我的兄弟。
蔡晓光是真性情,为人真诚,性格豁达,生在富贵家庭,还能保持这份品性实属不易。
于是两人的交情急速升温。
蔡晓光对周秉昆推心置腹,而周秉昆为蔡晓光出谋划策,尽心尽力。
建国十四年的一天,蔡晓光突然来到周家。
将一份叫做《收获》的杂志摆在了周秉昆的面前,翻到其中一篇文章,作者叫冯春华。
蔡晓光肯定的说,这个冯春华真名叫做冯化成,是最近一年里,收获杂志社非常有热度的一名特约作家。
他发表了很多文章和诗歌,现在很多人都称赞他为北方文学界现代诗歌的优秀作家代表,可谓风头正盛。
他的很多作品,比如《阵地》、《星夜》等,深得周蓉的喜欢,每逢读书会讨论,周蓉对冯春华的作品推崇备至。
周秉昆对蔡晓光提醒过,周蓉将诗歌比作是精神世界里的维生素,她可以推崇喜爱那些优秀的诗歌作品,可一旦出现爱屋及乌,对一个诗歌的作家也开始推崇的时候,他就要提起注意。
尤其这个作家还是北方文坛里,正活跃的新兴代表。
套用现在的词说,追星可以,但请不要做脑残粉。
周秉昆告诫蔡晓光,一旦发现她有向脑残粉转化的迹象,一定第一时间制止她。
否则,一旦成了脑残粉,想掰也掰不回来了。
前世记忆中,脑残粉为了见一面并不认识自己的偶像,为了让他们更有面子更有名气,宁愿砸锅卖铁,不惜倾家荡产,甘心家破人亡。
为了偶像,无所不用其极。
氪金,刷榜,撕逼,自辱,人身攻击等等,简直能疯狂到极致。
所以,原剧中周蓉远赴贵州,给冯化成暖被窝的事。
脑残粉的常规操作,很正常。
周秉昆完全可以理解。
近一年多的相处,蔡晓光也发现,周蓉在她所追寻向往的世界里,有着非同一般的执着。
追捧那些优秀的作品可以,但不能盲目的追捧创造出它的作家。
这是周秉昆同蔡晓光说过的话,蔡晓光经常和周蓉一起参加读书会之类的活动,他希望蔡晓光能时刻提醒周蓉,不要盲目崇拜,更不要过度崇拜。
能写出优秀作品的人,其品行未必就真正高尚。
这样的人,在历史上有很多例子。
比如《黄鹤楼》的作者崔颢,这首诗堪称经典,但其作者崔颢根据历史记载,这个人虽文学功底过人,但是十分好色,而且品行极不端正,并且他长相不好,还三番五次的更换配偶,就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渣男。
比如元稹,唐朝大臣还是文学家,与白居易同科及第。他才学过人,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且还写过小说,但是他的品行却令人唾弃,一个实实在在的渣男。
元稹当时跟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结婚,但是在女子怀孕期间,他移情别恋出轨了,跟另外一名女子非法同居了一年多。然而,他再一次将这位女子抛弃,又找到了新欢,也是一位对待感情,极不负责任的人。
历史车轮的惯性非常强大。
宿命的安排,不是周秉昆的几句话,和蔡晓光的某些手段,就能与之对抗的。
周蓉生命中那个把她拉入深渊的男人出现了。
原剧中,因为这个人的出现,周蓉和周家的感情出现了裂痕。
周母因此在家中成日以泪洗面,几乎哭瞎了眼睛。
甚至脑溢血成了植物人。
都和这个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解铃还须系铃人。
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事迟早还是要出的。
得知冯化成的消息后,周秉昆决定亲自去燕京,见一见冯化成。
周秉昆委托蔡晓光帮他弄了一个身份证明,并开了去往燕京的介绍信。
在这个没有网络,没有大数据,全靠纸质办公的年代,短时间内想查证一个人的身份真的很难。
更何况,他用的介绍信和上面盖的章都是真的。
那一年是建国十四年,周秉昆11岁。
如果不说年龄的话,没有人会把他当成一个才11岁的孩子。
身高一米七的大个子,粗壮魁梧的身材,说话办事成熟稳重,说他是一个二十四五岁的青年,没有人不信。
有蔡晓光打掩护,家里人以为他是参加省里的活动,外出交流。
实际上,周秉昆以一名吉春市供销外派采购员的身份,独身一人踏上了去往燕京的列车。
有了单位开局的介绍信,周秉昆很容易的就见到了,时任《收获》杂志的特约作家冯化成。
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一家西式咖啡厅。
咖啡厅是一家国营单位,主要以对外接待为主。
两元一杯的咖啡,在燕京城里都算是奢侈消费。
一斤豆油才两毛,一杯不足三两的咖啡,其价值等于十斤豆油。
冯化成对这样的谈话环境很满意,这很符合他当前的身份,也能体现出周秉昆约见他的诚意。
冯化成穿着浅蓝色的衬衫,深色长裤,俊朗的脸庞上,带着白框眼镜,头发整齐的四六对分,从面相看确实颇有气质。
此时的他,正是春风得意,意气风发。
周秉昆先把他的介绍信给冯化成看了一下,北省供销部门的外派采购员徐朗,一个很有权利的职位。
这是冯化成愿意结交的一类人。
“徐先生你好,不知你找我有什么事情?”冯化成喝了一口咖啡,舌根处略微苦涩的味道,还有口腔中的奶香,令他心情愉悦。
“冯老师,咱们开门见山吧!”
周秉昆花了几天时间,对冯化成的情况进行调查,结合记忆中对他的了解,大致的应对思路已经在他的脑海中成形。
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冯化成虽是诗人,是文人,但却没有诗人的傲骨,也没有文人的风骨,有的只是审时度势、顺应形势的媚骨。
在大时代来临时,他能把姿态放的很低,低到卑微的程度,以期获得他们的同情和谅解。
比如原剧中冯化成跪拜岳父那场戏,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是心怀愧疚,心存感恩,他只想用这种方式很快地得到周志刚的谅解,从而认可他和周蓉的关系,从而让他得到更好的庇护。
当大时代结束,他作为文艺新星重回燕京声名鹊起时,他便脱下了过去的伪装,一改往日的谦卑模样,开始洋洋自得,追名逐利,放飞自我。
这样的人貌似忠厚,其实非常危险,这就是所谓的“大奸若忠”,在失势时能把自己的尊严踩到了泥里的人,得势后必然会加倍地反弹,加倍的偿还。
“在北省吉春市,我的一个亲戚,他有一个正在读初中的女儿,特别喜欢您的作品。她对你特别的崇拜,可能她已经偷偷的给你们杂志社写过信了。”
冯化成静静的听着,近些年他经常会收到读着的来信,其中不乏仰慕敬佩之词,他很享受这种被人崇拜的感觉。
坐在他面前的这个人,明显不是因为崇拜才来见他。
他在等着,这个叫徐朗的人,究竟要说些什么。
“她叫周蓉,在吉春市三中读初二。如她再给你来信的话,要么你选择无视这封信,如有必要你给她回信的话,我希望你能以一位长者的身份,引导她,让她明白优秀的作品可以喜欢,可以崇拜,要理性的去看待,不要过度崇拜。我不希望你和我的那位亲戚之间的关系,超出到讨论作品以外的地步。”
“你,能明白我的意思吗?”
周秉昆盯着冯化成的眼睛,一字一句慢慢说道。
这是警告么?
冯化成眉头皱起,他重重的放下手中的咖啡杯,沉声说道:“我不明白你的意思,更何况言论自由,我怎么做还轮不到你来教我!”
他想尽快结束这次糟糕的见面,起身欲走。
“冯老师,且慢!”
周秉昆伸出手拦住了正欲起身的冯化成。
“这件事对于你来说,原本就是举手之劳,何必置气而失去一个拥有北省工商界背景的朋友呢?为了得到你的友谊,我还准备了一件小礼物。你不妨再花几分钟的时间看看,然后再走也不迟。”
如果是一个有风骨的文人,此刻已经直接离去了,不论周秉昆后面说什么。
可冯化成不是。
他是一个善于钻营,极会审时度势的人。
周秉昆刚才有句话说的很对,没有必要为了一个素未谋面,仰慕他作品的孩子,失去甚至是得罪一个拥有背景,或许会成为朋友的徐朗。
这不符合他的利益观。
于是他按捺下心中的不快,继续坐下,他想看看这个来自北省的人,口中说的值得得到他友谊的礼物是什么。
此时周秉昆和冯化成谈话的卡座,是一个由雕花屏风隔开的独立区域。
两组皮革包裹的沙发,分摆在方形的咖啡桌的两边。
桌体由红木打造,桌面中镶嵌着,打磨的光滑发亮的大理石面板。
两杯咖啡和托碟各自压在一块小台布上。
除此之外,桌面上空无一物。
周秉昆把他面前咖啡杯下的台布,抽了出来,然后平铺在桌面中间,光滑锃亮的大理石面板上。
他手中的动作始终没有停止,配合着说话的语速,很慢,像是在做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其实,我还有另外一重身份。因为保密原则,只有极少数的人,才有资格知道。不过,今天由于事涉我的家人,我才在你的面前展现。”
说话间,周秉昆右手捏住台布的中间,慢慢提起。
冯化成的视线跟随着周秉昆的右手,看着台布被他从光滑的桌面上轻轻提起。
当台布完全离开桌面的时候,却看到一个巴掌大小的普通木盒,突然出现在了桌面上。
冯化成瞬间瞪大了眼睛。
明明刚才还是空无一物的桌面,怎么会凭空出现木盒?
他无法理解这不可思议的一幕。
“这就是我所代表的另外一重身份!一个在这世上,只有极少数人才知道的身份!”
“从今天起,这极少数的人里,又多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