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第二张全家福

腊月二十七,海鸥照相馆。

周父还是穿着结婚时的那套中山装,正襟危坐,周母穿着小儿子给她买的大衣,两位老人坐前排,三个儿女站身后。

依然笑容满面,相比四年前,三兄妹的脸上,少了一分稚嫩,多了一分成熟。

这是周家一家人第二次聚在一起拍全家福,上一次还是建国十六年,在周父参加大三线建设临走前拍的。

那会,儿女们还都在念书,转眼间都工作了。

不知不觉间,儿女们都已慢慢长大,父母却在渐渐老去。

“笑一笑,OK!”摄影师傅按下了快门。

咔嚓!

拍完照,周父想解开领子松口气。

“爸,你等会。”周秉昆拉住了父亲的手,说:“还没拍完呢!”

“还要干啥?”

“你没看见还有人等着么?”

“嗯?”周父没明白周秉昆的意思。

“冬梅姐,我未来的嫂子。晓光哥,再过三个月就是我姐夫了。娟子,您未来的儿媳妇,正好趁今儿人都挺齐,咱再来一张!”周秉昆解释道。

“这……”周父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爸,迟早都是一家人,您今儿就听我的,坐好了,别动啊!”

郑娟和郝冬梅有些害羞拘谨,蔡晓光却一点不把自己当外人,热情的帮着周秉昆招呼众人站位。

摄影师傅说道:“来,笑一个!”

咔嚓!

闪光灯再次亮起!

这是一张齐聚了老周家第一代和第二代人的照片。

拍照的那一瞬间,周秉昆搂住了郑娟的肩膀,蔡晓光主动把头贴向了周蓉,周秉义和郝冬梅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周父问:“这回可以松口气了吧?”

周秉昆呵呵一笑,“这回行了,爸,你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可以出去抽烟了。”

又对着其它人说道:“你们还有谁想照相的,赶紧的啊,后面还有排队的呢!娟子,你把大娘和光明叫进来照相!”

“嗯。”

这回是郑母坐在椅子上,光明站郑母旁边,周秉昆和郑娟站在郑母的身后。

“冬梅姐,看见没?我哥啥都好,就缺秉昆这种主动的精神。”周蓉在一旁和郝冬梅说话。

郝冬梅笑笑,这周家老三确实和他哥不一样,胆大心细,才十五岁就敢一个人跑兵团那么远的地方去。两个哥姐在人情世故上,反而不如这个弟弟。

大年夜,周秉昆先去郑家待了会后,才回家里吃饭。

一家人热热闹闹的把新年过完,又要面临着各奔东西,回去上班。

初三把周秉义和郝冬梅送走,初五周蓉和另外两个女知青,一起骑车回小柳沟去了。

家里就剩下周父、周母和周秉昆三人。

周父定的是初八的票,后天也要走了,回大山里继续工作。

周秉昆思前想后,决定有些事还是得说一声,当面沟通总比写信要好不少。

“爸,妈,我哥和我姐都走了,我有点事得和你们商量一下。”

周母说:“这有啥事,还得避着你哥和你姐的啊?”

“不是避着她俩,我是不想让他们有什么心里负担。”周秉昆笑笑,接着说:“我是这么想的,爸,我哥虽说今年不考虑结婚,可总得结婚吧?还有今年五一,我姐也要结婚了。咱家就这两间房,我姐那屋还是隔出来的。”

“现在冬梅姐和我姐还挤在一块,那将来女婿探亲住哪?我哥两口子回来住哪?我结婚了住哪?这不都是事么?”

周父深深的叹了口气,点点头说:“是啊,眼下面临着一个个成家了,家里确实住不下了。”

“现在政策没有放开,不允许私人买卖或者承包土地,咱们只能在咱家这一块地里想办法。我是这么想的,把院子西头杂物房拆了,东西两头都盖半间房,院子中间就一条两米的过道。半间房虽然不大,总能住俩人不是?”

周母说:“两间正房,半间东房和半间西房,东房和西房住人,东西就放正房里。”

周父说道:“也行,就是东西房一盖,这正屋的采光可就不太好了。院子也没了,以后想放点东西,都没地搁了。”

周秉昆说:“光字片大部分人家都是出门就是大街,不也一样过么?你要没意见,开春我就动工,钱我都准备好了。”

周父一愣,“这盖房可花的不是一点半点的,买料雇人我估计得六七百块钱。你才刚上班,一个月二十几块,哪够啊!”

“嘿嘿,有些事我一直没写信告你,这几年我经常接点翻译的活,我还写了本书,卖的也挺好,攒了点钱。”

周母也帮着说道:“这事我知道,晓光经常带些文件来咱家,让昆儿给他翻译,翻译一回能给三四块钱。昆儿在吉春歌舞团交了个朋友,叫邱什么来?”

“邱少宁!”

“哦,对,邱少宁!没上班那会,昆儿成天的往他那跑,也不知道写的啥玩意,厚厚一摞纸。不过卖钱这事,我还不知道呢,昆儿,那书卖了多少钱?”

周父这回是真的惊呆了,这几年不在家,这还是我的老疙瘩么?

小儿子这么有本事,他怎么一点没发现?

周父缓了缓神,问道:“你翻译的啥?”

“就光哥他爸带回来的一些文件,俄文,让我帮着给翻译翻译。”

“俄文?你啥时候学会的?”

“我哥学的时候,我也跟着学会了呗。”

“你哥知道不?”

“知道啊,有一回我哥拿张报纸,让我翻译上面的诗,他还说我翻译的比他还好呢。”

“真的?”

“我骗你干啥?”

周父担心的问道:“那你咋还写书了呢?我听说现在审的都很严,好多人都因为写东西下基层了,你咋还敢碰这个?”

“爸,我知道你担心啥。我这事就老邱一个人知道,我妈只知道我成天写东西,别的她都不知道。”

周父这才放心了点,又问:“那你写的书发表了?”

“爸,这就是为啥我要和你当面说的原因,我要写信说这事,被别人知道了,就惹祸了。我写了本武侠小说,在香江那边的杂志连载,一千个字给十块,卖了一万三千多块。”

老两口被这个数字吓了一跳,“多少?”

“一万三千多块,是港币,合咱这三四千吧。”

周父感觉心脏有点扛不住了,小儿子今天给的惊喜有点多,一时半会适应不了。

周父缓缓气说:“那也不少了。”

“我这一年啊,不吃不喝也就五百多块,你一本书就顶我干十年。”周父感叹一句,才四年不见,小儿子就给他整了这么多大事。

突然周父眉头一皱,问道:“秉昆,你这书是怎么去那发表的?”

周秉昆低声说道:“爸,这话只能咱们知道,老邱的大哥在香江做生意,他有路子把书寄过去。这事可不能往外说,别人知道了就麻烦了。”

周父点点头,对周母提醒一声:“素华,这事你也得烂肚子里。要是外人知道了,咱们家也会惹上大麻烦。对了,那钱呢?你放哪了?”

“在家放着呢,我没存。”

周父再次松了口气,说:“没存就好,要存了可就麻烦了,这么多钱可解释不清。”

周秉昆回他那屋一趟,拿了个小包出来。

他把包打开,里面全是扎好的现金。这其实都是他每天签到系统给的,现在拿来充数了。

亲眼看到这么多现金,还是让老两口震惊了好半天。

周秉昆从里面拿出一个折子,上面写着二百六十四元的存款。

“这个钱是我的工资,还有给晓光他爸翻译挣得钱,这个不怕查,我就存折子上了。”

周父看了看,对着周母说道:“家里还有多少钱?”

周母趴在炕里头,翻起垫子,拿出一本折子说:“都在这呢!”

周父打开看了眼,笑了一声说:“没想到还能攒八百多,我这一个月工资五十几块钱,管了一家吃喝,还能攒下这么多,还是你妈厉害!”

周母最自豪的地方,就是把三个儿女都健健康康的养大成人,而且还都这么优秀。

整个光字片,谁家不羡慕她的这三个孩子?

“过年我看给我买的又是手表又是大皮靴的,心里还觉得,你刚挣俩工资就乱花钱,只是家里人多我就没说你。没想到,你是真有能耐了,三个兄妹你最小,现在看,反倒是你最先支棱起来了。”

周父把手里的折子递给周秉昆,说道:“你那个钱不要动,还是藏好,等过些年再说。家里盖房的钱,用这个。这个家现在还没交给你呢,这钱得我出。”

周秉昆乐了,说:“爸,你是一家之主,你说了算。”

周父拍拍周秉昆的肩膀,“你呀,好好上班,不要再写那些东西了,在家把你妈照顾好。”

周母不乐意了,说:“啥叫把我照顾好,我还没老呢,不用他管!”

“哈哈,我不管,妈说啥就是啥!”

“还是我儿子会说话!”

盖房的事定了,父子俩便开始在院子里,研究这到底该怎么盖才好。

周父八级瓦工,盖房子是强项。

只要下大雪,光字片总有人家的房子被压塌。

可老周家的房子,啥时候都没事,由此可见周父的本事。

周父担心儿子干不好,不但把图画好,还把需要用的材料,全都算出来列在纸上。

又细细交代一番,盖房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地方,可谓事无巨细。

“不愧是八级瓦工啊!我原来想,这盖房,不就砌几堵墙再搭个顶子的事么,没想到里面还有这么多说道。不过,有了爸的指导,我这回心里算是有底了。”

周母也说道:“你知道啥,你爸的本事大着呢!”

收获儿子崇拜的目光,顿时让周父心情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