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文化中的扶贫基因分析

地处两省区交界的富裕县交通条件并不算便利,但在历史上,当地有着悠久的驿站文化和移民文化。这些文化因素中包含的开放包容、自力更生、坚强不息的内在精神,在后期矢志不渝抓发展、攻坚克难求脱贫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扬和体现。

(一)驿站文化:交通方便,思想活络

1990年版的《富裕县志》上,简要介绍了富裕县的历史沿革[3]

先秦时代,濊貊人活动在富裕县境内的乌裕尔河流域。濊貊人“内服”于周室,生活的地方被视为周朝的领地。战国时代,濊貊族系中的北支之一,在东北中部腹地建立了奴隶制政权——夫余王国。富裕县地处夫余王国北境。汉朝时,夫余臣服于汉王朝,归玄菟郡节制。北魏初期,夫余王国受到鲜卑人和高句丽人的侵袭,国势衰微,北境地方势力乘机割据,在乌裕尔河流域建立豆莫娄政权。公元五世纪末,肃慎后裔勿吉人灭掉夫余王国,占据了夫余故地那河(今嫩江)中游两岸。夫余人南奔,降高句丽。北朝末叶,勿吉又被称为靺鞨,朝贡于北齐,归营州节制。隋唐时期,室韦乌素固部居住在乌裕尔河流域。辽代,突吕布室韦居住在乌裕尔河流域。金代,富裕属上京路管辖的蒲峪路。

元代,富裕属辽阳行中书省水达达路灰赤儿千户所管辖。灰赤儿千户所设在今富裕县祥发村。“牙剌”(今富裕县塔哈村)、“捻站”(今富裕县富宁村)是开原路通往失宝赤万户府驿道上的两个驿站。明朝时期,富裕属奴儿干都司富余卫管辖。

清代初期,富裕属宁古塔将军管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设置黑龙江将军,富裕属黑龙江将军管辖。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设置黑龙江行省,富裕归黑龙江行省管辖。为了抗击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令从征的女真族后裔满洲八旗官兵的家属由吉林迁到黑龙江。现居住在富裕县三家子村的计、孟、陶三姓,就是这一时期由吉林水师营迁来的。17世纪中叶,由于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的达斡尔等族被迫南下,定居于嫩江流域。乾隆平定新疆准葛尔叛乱后,将厄鲁特蒙古一部,迁至乌裕尔河流域驻牧。他们以其姓依克明安名旗,称依克明安旗。旗府设在今富裕县大泉子村。清代居住在富裕的汉族人,主要是从云南发配来的三藩叛乱将士家属。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政府开辟北京至瑷珲的交通线,设置在黑龙江的19个驿站中的塔哈尔站、宁年站就在今富裕县境内。清代驿站的主要任务是递送谕令、公文,以及迎送官员和转运关有货物、邮包等。为接待公差,各站都设有站官房。驿站对保卫边疆,建设边疆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历史沿革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上的富裕县这块区域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舞台。在频繁的臣属和征战中,元、明、清时期这里保持了相对稳定的中央集权治理。因为这里地处边疆,战略地位凸显,驿站的设置较具特色。

古代驿道的开辟和驿站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传递谕令、军情、文书,运送官差、粮秣、武器、装备、贡品和赏赐等物资,并为之提供运输工具和供应食宿。黑龙江地区(指今黑龙江省境内)最早辟建的驿道、驿站始于金代。清代,黑龙江地区的驿道和驿站,有了较大的发展,先后共开辟了10条驿道,总长10670余里,属今黑龙江省境内的有6600余里;沿途共设148个驿站,属今黑龙江省境内的有99站,其中设驿站47个,驻兵驿站52个[4]。齐齐哈尔市境内共有驿站8处,其中位于富裕县的驿站有2处,塔哈乡塔哈村站和友谊乡宁年站(见图1-2)。

图1-2 富裕县境内的两所清代驿站

在发挥军事作用的同时,驿道和驿站还带来了人员交流和经贸往来,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清朝驿站的工作人员叫做“站人”,大多是发配过来的汉族人,这些站人和其家属在这里开垦土地,发展农业,改变了当地游牧民族狩猎放牧的生活方式,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也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对富裕的产业结构、饮食习惯等产生重要影响。清咸丰以后,黑龙江地区逐渐开放,关内的汉族沿着驿道大量迁移而来,更加速了这一地区的土地开发,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改变了手工业的落后局面,在一些城镇出现了酿酒、制革、制碱、木制品等手工业作坊。

同时,以驿道为依托商贸活动逐渐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以瑷珲、墨尔根、齐齐哈尔、呼兰、宁古塔、三姓等大城镇为地域中心的商业网,并与吉林、盛京以及关内京广各地联系起来。除了经济往来,驿道也加快了中原文化不断输出到关外,东北各地逐渐形成了尚学的良好风气。站人和当地居民杂居相处,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各种文化相互学习,共同促进了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从图1-2中,我们可以看到,富裕县虽然与内地的交通不算发达,但是在东北地区却是齐齐哈尔北部乃至黑龙江西部的交通枢纽。富裕县距齐齐哈尔市65公里,距哈尔滨市350公里,111国道和国家级嫩泰高速、齐北、富西两条铁路并驾齐驱,纵贯南北。302省道(快速公路)跨越东西。值得注意的是,宁年和塔哈两所驿站,就在这三道南北交通大动脉上,富裕县现有的南北交通格局应该是在古驿道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移民文化:开放包容,自力更生

在富裕县的人口构成中,还有一类特殊的居民——山东移民。

除了近代史上著名的移民运动“闯关东”,建国以后,在实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富裕县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在全县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了史无前例、历时数载、声势浩大、条件艰苦、任务繁重的大规模垦荒移民和新村建设工作,堪称富裕县乃至松嫩平原开发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1956年4月至1958年12月,富裕县共接收安置山东籍移民及家属(嘉祥县、邹县、滕县等)计3万余人,新增耕地面积69.8万亩,建成新村67个[5]

1955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之后,发出了《关于垦荒移民增产粮食的指示》。1955年6月,中央民政部提出了“将山东省部分农民移往黑龙江,在荒原较多的县份建立移民新村”的要求。为此,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垦荒移民工作会议,富裕、林甸、甘南、肇东、安达、郭后旗等地确定为全省垦荒移民的重点地区,对富裕县下达了两年内建设55个移民新村,每个新村开垦荒地300公顷,安置1.1万名移民的任务。

1955年12月9日,黑龙江省制定了“垦荒移民规划及1956年开荒移民方案”,对垦荒的计划和方式、接收移民的方法、建场建村问题、移民新村的建设问题、移民开荒的经费问题、各个部门分工问题、开荒移民工作的领导问题做了详细的计划和安排。

为完成接受移民的任务,富裕县委、县政府从1955年7月起,就按照省里要求集中力量组织进行了以开垦荒地为重点的安置移民的各项准备工作。

根据方案的要求,保证开荒速度、质量和降低成本,富裕县主要采取了建立拖拉机开荒队常年为移民开荒的方式,即“由国营农场、拖拉机站、先来的移民和当地居民把荒地开好,再大批移民来耕种”。据中共富裕县委党史研究室仇福海等人的研究,1955年9月,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厅在富裕火车站成立了黑龙江省富裕拖拉机垦荒站(直属省厅),下设12个机耕作业队,队员包括农建二师复员军人、参加省厅克山培训的驾驶员、农具手、从国营农场调来的技术人员。在垦荒期间,机耕作业队实行定额管理,开展劳动竞赛,按月评比奖励,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1956—1957年,富裕拖拉机垦荒站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完成79601标准垧、40862作业垧,保质保量完成了开荒任务,名列全省第二名。

有了土地,还要为建立新村做好计划和准备。富裕县安排县政府副县长巴图具体负责移民安置和新村建设工作,1955年10月,又在县民政局组建了移民科,专门负责移民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服务。还从各相关部门抽调了83名干部,负责并参加土地勘测、新村设计、打饮水井、购买物资等各项移民前的准备工作。

从1956年4月中旬开始,来自山东省嘉祥、邹县、滕县、曲阜、东阿、薛城、峄县、金乡、渔台等地的移民,分批乘火车抵达富裕县,受到富裕县上下的热情欢迎。移民到达各新村后,很快建立起党团组织。全县55个新村成立了54个党支部,支部书记绝大多数由山东籍移民中带队的党员干部担任。有党员720名,团员1328名,形成了新村领导核心。移民到达后,迅速开展了以春播、建房中心的工作。从4月份至7月初,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建起住房3098间,播种粮食作物25万亩。

为加强新村工作的领导,1956年6月17日,富裕县向全县每个移民新村派出两名干部(县乡干部各一名)长期驻村指导,协助当地党支部开展工作。在驻村期间,帮助新村管理生产,发展副业,增加收入。还积极做新村移民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要积极乐观向上,用勤劳的双手开辟幸福生活。为了缓解他们的思乡之情,还专门定期到各村放电影,组织村民排练山东快书、吕剧等节目,丰富他们文化生活。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支持下,经过新村干部群众的艰苦创业,全县垦荒移民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实现了当年开发、当年播种、当年有收成的建设目标。历时三年的大规模垦荒移民获得了成功,使富裕县耕地、农户及向国家交售的商品粮数量分别比垦荒移民前增长了30%、35%和50%以上。

实地调查中,在繁荣乡的移民村永丰村的村民广场上,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见图1-3):

图1-3 富裕县繁荣乡永丰村村民广场上的“移民文化”碑(现场拍摄)

“弘扬移民文化,建设美丽村庄。永丰村又称43号,是1956年从山东滕州、金乡等地整建制移民至富裕县的67个山东移民新村之一。在当年人口稀少、房舍简陋、一片荒芜的黑土地上,几代拓荒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荒无人烟的大地上建起了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民富村强的幸福家园。60年来,移民人远离故土,根植富裕,在长期繁衍生息的进程中,将山东传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富裕垦荒文化,并成为广大移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传承。现在移民人决心继续努力奋斗,用他们的勤劳双手和聪明才智,书写新的美好明天。”这就是富裕县内生潜在的开放包容、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精神的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