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裕:综合减贫发展实践
- 侯崇智等著
- 1540字
- 2022-09-23 18:17:33
|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在“十四五”的嘹亮号角声中,全国上下重振旗鼓,坚守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立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再立新功。
黑龙江省富裕县地处东北边塞,这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肥沃的土地和丰盈的物产,还有瑰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但实际上,这里却粘贴着“富裕不富”的国家级贫困县的标签。
建国以来,富裕县牢记“执政为民”、“共同富裕”的使命,历经不同时期国家发展阶段的风风雨雨,持续关注扶贫工作。早在1952年,原国务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同志在富裕县担任代理县委书记期间,就针对富裕县的贫困问题做了细致的调查,写出了《加强党对贫困户工作的领导——富裕县长兴村贫困户问题的调查研究》的报告,其中重点分析了致贫原因,提出了抓党建、激发内生动力、合理发展农副业等扶贫思路和做法,至今仍振聋发聩。
随着扶贫理念和模式的演进,在脱贫攻坚阶段,富裕县严格落实中央政策,积极探索创新模式,以时不我待,勇于担当的精神成功摘帽——退出了国家级贫困县的行列,在我国的扶贫开发史上留下了清晰的足迹。
综观富裕县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精准”和实干。富裕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精准为重、全力攻坚,统一全县对脱贫攻坚的认识,根据中央在脱贫攻坚上的要求和部署,制定了符合县情的“6+2”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全面打响并打赢了产业、劳转、教育、医疗、兜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六个攻坚战。
通过“6+2”政策的精准实施,富裕县探索了“政府+合作社(企业)+村集体+贫困户”的资产收益扶贫模式,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投向粮食仓储、奶牛养殖、光伏项目等产业,将获得的收益给全县46个贫困村和涉及到的贫困户分红,实现稳定持续性脱贫增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劳转和就业,富裕县还创办技能培训,对外输送务工人员,通过发放务工相关补贴,激发打工积极性。在教育扶贫上,富裕县克服财政的困境,制定落实“助贷免补”的政策,保证贫困学生都能接受教育不辍学。在医疗和兜底上,构建了6条保障线,逐渐扩大补贴范围,实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机衔接。
这些政策的精准落实,需要建立一套成熟的责任体系和一支心中有情、脚下有路、手上有招的扶贫队伍。富裕县在脱贫攻坚之初就成立了作战指挥部,对扶贫政策进行统筹研究,重大政策出台和重要事项的确定,先后经政府常务会和县委常委会审定,统一由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讨论决定,变“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在驻村工作队的选派上,富裕县重新调整组织结构,实行了“一把手驻村”的总领队模式,并在帮扶村成立“扶贫党支部”,提高了扶贫工作的决策能力和行动效率,扶贫效果立竿见影。
在脱贫攻坚的布局中,富裕县抓住了保障民生、提高人民满意度这一目标。通过驻村帮扶,全县村庄的路、水、电、网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生活居住环境也得到优化提高。曾经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也注入了新的活力,基层党建得到加强。贫困群众的“两不愁三保障”得以实现,文化类基础设施的修建和改善,好人评选、敬老之星等一系列活动也丰富了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要。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在这幅蓝图中,‘三农’工作重心实现了历史性转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已经来临。一条光明的“振兴之路”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黑土地上向前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