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山下的SOHO與菩薩舖

早期的華洋樓宇,格式為樓下商舖、樓上住宅。不過,位於繁盛地區如中環,不少為整幢皆作商業用途的。舖位多為經營金銀及找換業、百貨、辦館及食肆。而樓上則為診所、影樓、報館、美容院,以至舞廳等。至於顯赫行業,經營白米、蔘茸藥材及海味為主的南北行商,多佔用整幢樓宇。

相反地,位於早期較為幽靜的地區如蘭桂坊及附近的一段德己立街,部分店舖裝上名為「趟櫳」的閘門,用作住宅。

落成於一九○六年的「北便上環街市」,攝於一九八一年十月,當時正在裝修。十年後再度裝修,則將街市改變為設有「花布街」、購物商場、酒樓及大舞台的「西港城」。街市前的電車拖車於兩個月後停駛。前方的停車場於入夜後則成為「平民夜總會」。至於最先落成於一九五八年位於皇后大道中與文咸東街間的南便上環街市,於一九八○年代重建成文娛中心及新上環街市。(圖片由何其銳先生提供)

一九二○至一九三○年代,不少位於現SOHO區,如士丹頓街、伊利近街的店舖,被用作稱為「菩薩舖」的廟宇及尼庵,很多善信前往這一帶,以及太平山街的多間廟宇參拜,太平山街百姓廟附近的街道,為每年驚蟄「打小人」的發源地。一到驚蟄日(多為陽曆三月六日),大批「神婆」、「神公」,在街頭「設壇」,為「充滿怨氣」的婦女,大力拍打紙剪的「小人」以消氣和祈福。

由威靈頓街上望德忌笠街(德忌笠為開埠初期的英軍司令及副港督,其官邸便位於此街。因「忌笠」不吉利,約於一九七○年易名為「德己立街」),約一九三○年。這一帶的多座花檔,為十九世紀擺花街洋娼區花檔的延伸,部分後來遷移往蘭桂坊。花檔背後與和安里交界曾有一地下公廁,約於一九六○年被封閉。公廁後的德己立街、蘭桂坊、榮華里及和安里,為傳統的普羅華人居住區,地舖亦用作住宅,與咫尺之遙的皇后戲院一帶的繁華,有霄壤之別。一九七○年代開始蛻變,現時已變為「全盤西化」了。

由柯布連道東望告士打道,一九八六年。正中仍見六幢落成於一九三○年代初天台「走馬」相連的石屎樓宇,天台的密麻麻木屋曾於一九七九年遭遇大火。地下店舖早期多為車房、建築材料及磨粉店舖。這一列近十幢新舊樓宇於一九九○年代改建成大新金融中心。左方的高樓是由「金鳳池舞廳」改建成的東惠商業大廈。(圖片由何其銳先生提供)

約一九八三年荷李活道的起點。圖中的中央警署新大樓,是由荷李活道二至十八號,以及背後宣惠里一至九號的多幢樓宇,於一九一九年改建落成。和平後,考車牌(駕駛牌照)的起點處就位於警署前。右方的三十號地段,為早期文匯報的社址,每年的「十•一」國慶,例燃一串長鞭炮,吸引到不少市民觀看。(圖片由何其銳先生提供)

由干諾道中望租庇利街的消防局大廈及中環街市,約一九八三年。消防局大廈內有工商署及民政署。直到一九六八年仍稱為「華民政務司署」,簡稱「華民」,不少民事糾紛或「夫妻爭拗」等事件,皆往「華民」尋求幫助或調停。迄至一九六○年代初,有若干「即影即有」(一兩小時交件)的影相檔,設於大廈兩旁的行人路上,提供「快相」拍攝服務予申領護照、針紙、痘證、回港證等「奇難雜證」的市民。此樓宇於一九八五年拆卸,一九九○年改建成恒生銀行。(圖片由何其銳先生提供)

位於鴨巴甸街與九如坊交界的中區街坊福利會,一九八六年。街坊會始於和平後的一九四六年,其「官民橋樑」角色,於一九六○年代後期逐漸被「民政署」所取代。建築物原為約落成於一九○四年的「中約醫局」,又被稱為「分局」,有註冊政府西醫為居民診症,直到九如坊的「中區健康院」於一九五八年落成為止。所在現為「蘭桂坊酒店」。(圖片由陳創楚先生提供)

接近磅巷的一段太平山街,約一九八○年。可見重落成於一八九五年的觀音廟和水月宮,其西鄰為落成於一九○二年的新孖廟,當年供奉包公、天后、侯王、綏靖伯及黃大仙等。並有黃大仙靈驗藥方及聖茶供應,每包一仙。這裡連同附近的廣福義祠(百姓廟),歷來均為香火鼎盛,迄至一九六○年代初,這一帶亦為「眾所周知」的「打小人」聖地。圖中的廟宇於一九九○年代中拆卸,改建為順景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