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化观念的要义
“观念”一词来自希腊文,原意是“看得见的”形象,观念是一个同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密切的哲学术语。一般来说,它是指“在意识中反映、掌握外部现实和在意识中创造对象的形式,同物质的东西相对立”。[189]在哲学史上,“观念”有时同“理念”“概念”“表象”混同使用。马克思对观念的概括与阐述是至今为止最经典的见解,他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90]综上可知,其一,在本体论上,观念与物质的东西相对立;其二,观念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形式,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三,观念不仅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在此意义上与概念同义),而且是对事物表象(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的反映。
明确观念的原初含义是我们考察和研究全球化观念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作用,特别是对中国对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的作用的前提。这是因为,探究全球化观念对中国社会实践的影响,必须首先懂得全球化观念是全球化现象与客观进程的产物与主观反映。而作为一种观念,人们不仅在超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全球化的本质有着概念性把握,又有着较为丰富、多元的感性形象。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关于全球化研究的文献已汗牛充栋,涉及全球化概念、理论体系、社会后果及其评价、研究方法、知识谱系及其贡献等诸多方面。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究、揭示着全球化的丰富内涵,表达着自己对全球化的理解。而广大的民众也从各行为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军事等全方位的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交往、合作、对话中感受着真实的全球化现象与事件,并以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诉说着全球化印象。显而易见,无论是理论家的学理分析,还是普通民众的感性诉说,全球化都是多向度、多面孔、多要素、多特征的。因此,关于全球化观念就不可能有统一的见解,必然是多元的。尽管如此,我们从众多全球化观念中还是可以概括出共识性更强的观念,姑且称之为全球化观念的要义。而对全球化要义的认识与把握,则是本文的逻辑起点。
(1)全球化导致了世界在时空上的压缩,反映了国际社会相互依存的加深。
全球化给人的最深刻感受之一是世界的缩小,从一个远隔千山万水,相互隔绝、难以触摸、无边无垠的世界变成一个朝夕相处、互通有无、紧密相连的小小村落。这无疑意味着人们的相互交往更为便利,联系更为密切,从而导致须臾不能分离的相互依赖。罗伯森在其颇有影响的全球化著作中,开篇就指出:“作为一个概念,全球化既指世界的压缩,又指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的意识的增强。”[191]相互依存首先表现为经济上无法割断的联系,它是市场经济全球扩张的结果,而在政治上的表现则是国内政治国际化,国际政治国内化,超国家权力日益强化。相互依存的文化表现是文化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交流与传播,以及全球文化景观的出现。于是,一方面,不同的文化在碰撞、相互接纳中共存、发展;另一方面新的共同文化理念与价值开始生成。总之,全球化“显然反映了相互依赖深度和广度——即其‘强度’的增强”。[192]
(2)全球化张扬了世界的整体性,以整体性思维与视角观察和分析当代人类社会生活,处理人类的各种关系与事务,是时代的最新要求。
以往的世界从总体上讲是一个分离的世界,也就是说人们在各自的疆域和领土内,过着相对独立的生活。自近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跨地区、跨国界扩张,世界的联系加强,但威斯特代利亚和约所确立的民族国家体制,始终制约和阻隔着国际社会的深度联系。所以,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的分离性仍是国际社会的主导性特征。
但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由于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交通和通信的历史性变革,全球化向人类展示了全新的景象和境界。首先,全球性联系空前加强。其次,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最后,全球利益大大张扬。面对一个相互依存和被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所挑战的世界,人类的整体利益已不言自明。由此可见,世界的整体性已通过社会生活联系的深刻性、人类面临问题的共同性和维护利益的共同性这三个维度表现出来。
整体性世界需要整体性思维、整体性视野,以及整体性伦理、整体性价值。这是对人们以往熟悉,并至今占主导地位的分离性思维与视野的冲击,通常我们所说的非此即彼的思维、“国家中心”“民族本位”都从不同角度反映着分离性思维根深蒂固的影响。而全球意识、全球视野、全球伦理、全球价值等则反映着世界整体性的现实与要求。
(3)全球化开始显现人类共同利益,提出了协调人类共同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历史性课题。
利益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感受最深的东西,基于利益考量的政治与社会关系是人们普遍认可与熟悉的关系。长期以来,在国内层面,由于阶级的差别与对立,迫使每个阶级都竭力争取和维护自身的利益,从而出现了尖锐的阶级斗争;在国际层面,由于民族国家间的矛盾与分歧,又迫使每个国家竭力维护本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利益,于是导致了民族冲突与国家间战争。换言之,利益的冲突与争夺是政治的常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所以在人们的观念与意识中,是不存在人类共同利益的。
全球化把人们的视野引向新的向度。首先,利益存在和实现的条件有了变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强了人类的整体性联系,人们逐渐懂得,只有全球范围内开展经济活动,进行政治、文化交往,才能真正确保民族、国家利益,同时,也正是在这种全球性的开放与交往中,才能明确感受到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今天,仍然仅仅拘泥于民族和国家利益的视野已无法理解和应对现实。其次,社会关系和利益的主体有了新内涵,以往人们熟悉并认同的利益主体除个人外主要是民族、国家,而全球化则开始塑造新的主体——人类主体。这些新变化,把人类共同利益引向历史前台。
然而不言而喻的是,尽管全球化开始显现人类共同利益,但民族与国家利益仍然是当下人们所认同和关心的最基本利益。对此,不应存任何误解。这就要求人们承认并注意到当代人类生活于多重利益所构成的网络之中,而网络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相互排斥关系,它是相互重叠、制约的关系,从而寻求着人类共同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的协调。
(4)全球化要求更多的对话、合作以及对国际法的认同与遵循,从而强化着国际机制的作用。
国际社会相互依存的加深,人类整体性和共同利益的凸现,以及应对全球化和全球问题挑战的现实需要,都客观上要求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国际行为,从而呼唤更多、更有效的国际机制。纵观三十年来的国际关系,国际机制的强化已是不争的事实。首先,国际机制涉及领域扩大,数量增多,可以说,在应对当代重大全球问题方面几乎都建立了相应的国际机制;其次,国际机制规范、整合国际事务的力度加大,强制性提高;最后,各国对国际机制的认同度逐渐提高。尽管各国受制于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对国际机制的感受与评价不尽相同,有的甚至持严厉批评态度,但总的来讲,都日益认识到国际机制的规范、整合作用乃历史大趋势,因此不是要否定、排斥国际机制本身,而是试图使其更合理、更公正。
总之,全球化所造就的现实告诉人们,其一,国际机制是当代处理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的必然选择,尽管它极不完善,但它所体现和倡导的合作与法制理念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其次,现实中的国际机制还很难实现理想意义的全面公正与正义,所以我们只能遵循比较原则,从相对的意义上肯定其合理性、进步性;其三,对于国际机制中大国安排制度,主导制度执行的倾向必须予以有理、有利、有节的抗争,努力推动其朝着更公正、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5)全球化主要是经济的全球化,拒斥经济全球化没有出路,融入经济全球化是实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必然选择。
全球化到底是单一的经济维度还是涉及政治、社会、文化多领域、多向度,对此,人们尚有争议,但有一点却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即当今的全球化,无论就其表现还是影响而言,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正是经济全球化导致生产要素在全球的配置与流动,出现了全球生产、全球贸易、全球金融以及这些经济活动的载体——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流动,打破了经济在一国一地区发展的局限性,提高了经济效率与效益,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事实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能理性应对经济全球化,采取正确有效的政策,就可以在经济全球化中获益。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1983-1994年的十年间,快速融入经济全球化与缓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国家相比,前者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后者50%以上。而另一份报告也指出:对一组发展中国家1970-1989年的经济增长水平研究发现,开放的国家经济年均增长4.5%,而闭关自守的国家只增长0.7%。[193]
(6)全球化的自由主义导向助长世界发展的不平衡,全球化由西方主导的事实导致其不公正,这两大弊端造就了反全球化现象与运动,提出了使全球化人性化和公正化的伦理要求。
全球化固然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改变落后面貌的机遇与可能,但其弊端也是毋庸置疑的。首先,经济全球化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片面强调市场的作用,片面追求利润和经济效益,忽视社会公正与社会责任,从而加剧了全球范围的贫富差距,加剧了世界发展的不平衡。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20个最富国家的平均收入目前已达到20个最穷国家平均收入的37倍,这一比率在过去40年中翻了一番,而且还在继续扩大。[194]其次,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着当今的主要国际机制,更多地反映发达国家的意愿和利益,不同程度上忽视甚至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这种结构性不公正一直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批评,但改进不大。正是因为全球化的这两大弊病迟迟未有大的改观,所以伴随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就出现了规模和影响都不可忽视的反全球化现象与运动。这一运动不仅体现为情绪化的游行集会,更体现为理性的反思和批判,如何使全球化更人性化,如何消除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公正、不平等,使世界和谐发展,这一历史性课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7)全球化在扩大相互依赖的同时,也增强着国际社会的脆弱性,从而要求增进了解与互信,提高应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能力。
全球化所依托的高科技及其所拓展的全球性交往,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快捷、利益,同时也使问题、挑战全球化。东亚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的衰退,对伊朗和朝鲜的核查牵动国际社会的神经,石油价格的变化瞬间就影响到全球股市的波动,人民币的升值与美元的贬值成为世界经济的晴雨表,应对全球升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与博弈令世人瞩目。此外,还有贸易摩擦,国际反恐,毒品和艾滋病的传播等关涉世界各国的问题。凡此种种都表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也导致了世界的脆弱性,加大了国际社会的不安全,特别是凸显了由全球性问题所造成的非传统安全。因此,重视当代人类面临的安全问题,尤其是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为此,必须加强安全对话与合作,提高防范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能力,创建解决国际安全问题的新机制。
(8)全球化冲击并挑战着国家主权,深刻地思考主权的新特点、新功能、新运作方式,理性地定位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是当代人类无法回避的严峻课题。
全球化冲击并挑战国家主权的现象存在于各个领域,如果不固执己见,就很难否认这一事实。的确,国家在应对贸易争端、汇率变动压力、绿色环保要求,以及是否接受核查与维和等事项上都有相当的自主权,从而体现着主权的存在与作用,但如果变换一下思维角度就不难发现,这种被动应对式主权本身就反映着主权受到冲击。因为诸如一国的经济贸易政策、环境保护标准、是否研制和发展核技术与核武器,从传统的绝对的主权观来看,这些都属于无可争议的主权范围内自主决定的事项,根本无须征得他人同意。但是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传统的绝对式主权的行使却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制约。经济的跨国界交往,文化的跨文化交流,解决全球性问题所需要的超出国家的能力,这一切都为非国家行为体的活跃和一套新的不同于国家权力体制的新国际体制的生成提供了历史契机和舞台。
主权没有消失,国家也没有过时,但主权的功能和行使方式应根据新的形势做出适当的调适;国家也应理性地承认,由于人类交往和国际事务的复杂性,特别是跨国界现象与行为的增多,国家已不可能独掌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要勇于并善于与其他非国家行为体共享公共权力。
对以上八个全球化观念简单的概括就是:地球村与相互依存观;人类整体观;人类共同利益观;国际机制强化观;全球化融入观;全球化弊端观;国际社会的脆弱性与新安全观;国家及其主权理性定位观。在这八个观念中,前四个可以说是全球化本质的反映,而后四个则不妨理解为全球化表象的反映,带有更多的感性认知的痕迹。毫无疑义,这八个全球化观念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进程中不断被传播,被强化,被确立,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变迁,特别是中国对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