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型企业的金融解决方案:2011中国科技金融案例研究报告
- 赵昌文 阙紫康 杨安华
- 4174字
- 2025-04-13 05:44:06
前言
科技金融:一个见证“第一生产力”与“第一推动力”紧密结合的术语。
科技金融创新:一条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道路。
科技金融创新案例:一系列体现中国智慧并演绎中国奇迹的故事。
很欣慰,这本在国家科学技术部支持下,由四川大学中国科技金融研究中心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合作的《创新型企业的金融解决方案:2011中国科技金融案例研究报告》终于定稿了,并即将与读者见面。在经历了四百多个日日夜夜,跑遍了全国十几个省市,行程数万里,调研了成百上千人后,我们很高兴能在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初步获得了以下五个问题的发言权:
(1)中国科技金融创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中国科技金融创新主要发生在哪些领域?
(3)中国科技金融创新致力于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4)中国科技金融创新中受到哪些瓶颈限制?
(5)中国科技金融创新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巧合的是,这些问题可用“54321”来回答,即五大创新特点,四大主要领域,三大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两大瓶颈限制和一大核心目标。
中国科技金融创新主要具有以下五大特点:
科技金融创新是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结果。科技金融涉及不少市场失灵的领域,具有极强的公共金融属性,因此,政府在不少领域都是十分重要的参与主体。从已经出现的科技金融创新来看,如科技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统借统还”贷款、引导基金和科技保险等,都能轻易找到政府的身影。与此同时,政府在科技金融创新中的作用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要把培育市场机制、引导市场机制和调控市场机制作为政府在科技金融工作中的着力点。从本书的科技金融创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的结合。
科技金融创新体现了各个相关参与主体的一体化与互动性。一体化集中地体现为科技金融创新的参与主体包括了多个跨部门、跨领域的利益主体,如“统借统还”贷款模式,既涉及创投,也涉及银行,还涉及担保机构和政府,杭州银行科技支行的运营则涉及银行、创投、担保、保险和园区政府五方主体。互动性主要体现为各主体之间基于降低信息不对称和改善风险收益结构而进行的创新互动,如科技支行的投贷联动贷款模式。
科技金融创新呈现出借鉴与创新并存的特点。由于中国在科技和金融(特别是金融创新)整体发展水平方面都要相对落后于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因此,中国科技金融创新便不可避免地带有吸收和借鉴的特点。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政府引导基金和科技银行在一定程度上都属于“舶来品”,但在推进具体的科技金融创新时,相关机构都进行了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使之具有较为鲜明的中国特色,如杭州银行科技支行并非一味地模仿复制硅谷银行模式,而是结合中国金融体制和杭州科技金融生态的具体情况探索其可持续的运营模式。
高新区是科技金融创新的主要发源地。由于园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高度聚集、科技金融资源禀赋最高和政府机制相对灵活等原因,高新区成为中国科技金融创新的主要发源地。科技支行、科技投融资平台和大部分政府引导基金基本都设在高新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统借统还”贷款和科技保险业务也主要发生在高新区。中国一流的高新科技园区,如北京中关村、深圳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都是科技金融创新异常活跃的区域。
科技金融创新打下了转型期经济和金融体制的印记。由于中国金融资源的配置主要通过商业银行体系进行,所以,许多科技金融创新模式仍然是依靠各种外部力量的整合、重组及其互动,来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资源的能力。科技贷款成为目前中国科技金融创新的主要领域,而《商业银行法》不允许商业银行持有企业股权的规定则加强了银行与担保机构等可以持有企业股权的中介机构之间的互动,等等。
中国科技金融创新主要发生在四大主要领域。
现实中的科技金融创新是全方位的,科技贷款、创业风险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主要领域无不涉及。本书中的案例编排便是以科技金融的创新领域为标准。
科技贷款方面的创新是科技金融创新的主阵地。目前集中体现在知识产权贷款、科技银行、零售贷款批发化和担保模式等方面。为此,本书收录了11个关于科技贷款创新的案例。其中厦门优尔专利权质押贷款,鑫泰机床未正常还款原因分析,北京、成都、内江、湘潭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比较研究,L公司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模式,成都高投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模式和经纬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案例6个案例分别从市场发育初期遇到的问题、政府作用机制和中介机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担保机构和律师事务所)等3个角度对中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创新进行了剖析。杭州银行科技支行和硅谷银行案例介绍了中外科技银行在运营模式及产品设计方面的创新。成都高新区“统借统还”贷款模式和武侯社区金融模式介绍了如何通过引进政府作用机制及其他中介机构实现零售贷款的批发化。浙商银行中小企业联保贷款模式介绍了依托乡缘、情缘的联合互保模式。
创业风险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方面的创新为科技金融创新的焦点。目前,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的创新主要集中在政府引导基金、契约结构设计及其他机构创投化运营3个方面。本书收录了3个相关案例,其中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介绍了政府引导基金的市场化运作模式,S担保公司担保案例则诠释了担保机构成功的创投化运营,蒙牛引进外商直投的案例则介绍了对中国PE界产生重要影响的契约设计创新。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科技金融创新的内容。提高资本市场融资比例是中国公司金融发展的大势所趋。目前,中国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为创业板的推出、“新三板”的完善和在产品设计方面的创新。此外,由于上市企业具有作为地方“名片”效应的功能,地方政府在培育企业上市方面也进行了不少政策方面的创新。本书收录了5个相关案例,其中深圳市培育企业上市的政策支撑体系案例介绍了地方政府促进企业上市的作用机制,北京时代增资案例则阐释了“新三板”增资制度的特征,09诸城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案例和杭州小企业集合债权信托基金则介绍了结构化设计等金融技术的引入带来的债券产品创新,IPO未过会企业典型问题的案例则揭示了申请中小板、创业板企业被资本市场拒之门外的主要原因。
科技保险及其他方面的创新正成为科技金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收录了5篇相关案例,其中成都吉锐案例介绍了出口信用保险是如何促进创新型科技企业的发展,东方集成案例介绍了科技租赁方面的创新,成都盈创动力案例介绍了高新区如何发展以金融(服务)机构为主体的第二经济部类,川大智胜模式则介绍了高校企业如何综合利用科技金融工具促进企业的发展。
中国科技金融创新致力于解决的三大问题。
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最根本的原因之一。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创投、担保和政府等主体之间开展了合作与互动。政府通过构建投融资平台,着力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银行和创投等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方面,政府也在项目筛选方面提供信息服务,科技银行的五方联动更是剑指信息不对称。
风险收益结构不合理问题。风险收益结构的不合理是阻碍金融(服务)机构(特别是银行)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最重要的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统借统还”贷款模式通过政府和政策性担保公司的介入,降低了银行提供贷款的风险,改善了风险收益结构;科技支行则通过与担保机构和创投机构之间的联动,降低风险,增加收益,改善风险收益结构。
公共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方面的问题。由于政府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及配置目标的约束,公共投入如何引导社会资金也是科技金融创新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政府引导基金尝试完全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实施同股同权,解除投资地域方面的限制;一些高新区政府设立风险准备金,引导银行和担保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一些地方政府设置奖励基金,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利用外部资金、外地资金乃至外国资金。
中国科技金融创新遇到了两大瓶颈限制。
政策限制。政策方面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金融创新。如关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要求及对管理者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得不少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正在进行“无风险投资”“短平快投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府引导基金运营模式的创新和引导作用的发挥;《商业银行法》对于商业银行的某些限制也束缚了银行在科技贷款方面的创新。
金融生态较差限制。金融生态也束缚了科技金融创新。如中国目前尚无风险贷款(Venture Debt)行业,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的滞后、VC投资PE化和信誉信用机制不畅通。
中国科技金融创新具有一个核心目标。
以金融创新促进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中国科技金融创新的核心目标。中国的科技金融创新,不管是政府引导基金还是科技银行,不管是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还是科技保险,不管是高新区投融资服务平台还是小企业集合票据,其目标都是通过金融创新(新型金融机构、新型金融产品、新型金融模式)便利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进而促进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本书的案例侧重于对科技金融创新产品、创新模式方面的介绍,重在回答“是什么”和“怎么样”,因此,本书的案例体例为提炼问题—解决方式—评析及建议的“三段式”,既不采用哈佛式的教学案例格式,也不采用学术研究案例的格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篇幅方面,本书将科技贷款作为重点,共收录了11篇关于科技贷款的案例,占案例总数近一半。其中仅关于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案例就有6篇,从企业、银行、政府、担保机构、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主体角度,从成功经验、失败教训两方面描述和总结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实践,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案例系列。关于创业风险投资方面的案例,拟作为《创新型企业的金融解决方案:2012中国科技金融案例研究报告》的重点。
在本书的调查和案例研究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国家科技部、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许多领导和专家的关心、指导和帮助,得到了案例调研中所涉及的相关金融机构、企业、高新区、政府部门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支持,一并表示感谢!另外,还要特别感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吴敬琏研究员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研究员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
当然,由于视野和研究能力的限制,本书还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读者不吝指正。
2011年10月
赵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