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当今知识经济和协同商务时代,企业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客户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和动态即时化的市场特征愈加明显,对企业快速应对市场环境日益复杂的动态变化的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必须具备在复杂的动态环境中持续获取竞争优势的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动态能力是指企业保持或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能力的能力。具备很强动态能力的企业,能够使其资源和能力随时间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新的市场机会来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因此,动态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经济转型,企业正面临巨大的转型发展的压力,这对于其知识创新效率和动态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必须坚决摒弃过去那种封闭式的独自创新的落后模式,而代之以更加有效的协同创新模式,即在合作共赢思想理念的指引下,根据环境变化和转型的需求,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协同链,并与协同链上的合作伙伴及时、高效地开展协同知识创新活动,以拓展、延伸和获取协同链上更多的创新资源与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同效应,提高其知识创新效率,降低创新的成本、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增强其动态能力,克服核心刚性,获取持续竞争优势。

本书是作者在总结其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研究”(批准号:09BTQ021)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全书分为11章,从“动态能力”和“协同知识创新”的内涵、特征和关系出发,运用动态能力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知识创新理论、协同论、博弈论和现代管理理论等理论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了动态能力下企业协同合作、创新知识的新特点,探讨了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分析了协同知识创新的演化路径、流程、利益平衡关系、模式及运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系统模型及其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我国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提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书中的研究成果不仅为我国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条清晰的研究路线,还为提升我国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绩效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和思路,丰富了企业知识创新研究领域的研究内容,并为企业开展协同知识创新活动,以及开发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系统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参考模型,对于指导当前企业应用,增强企业对复杂环境的动态反应能力,促进协同链企业的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创新发展,具有较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将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在深入分析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的主要关系、内在机理及过程的基础上,探索一条以协同知识创新来提升企业动态能力,获取持续竞争力的可行途径,进而提出与动态能力相适应、能够满足企业竞争与合作需要的协同知识创新模式与运行机制,并最终建立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系统模型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本书的内容及素材主要来自作者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具有概念清晰、取材新颖、深入浅出、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等特点。书中一些相关章节提供了相关企业的大量翔实案例分析资料,从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思维和适合阅读与研究参考的角度组织书中的主要内容,使本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实践性和前沿性,适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知识管理、电子商务、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其他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使用,也可供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知识管理系统开发人员学习和参考。

非常感谢华侨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博士生导师张向前教授拨冗为本书撰写序言。也非常感谢郭韧讲师,以及杜宝苍、黄利萍、刘静卜、林惠娟、刘松、周香梅、朱雅帅、方玲、李丽雯、邓佳宇、曾晓凤等同学参与项目的论文研究。

本项目的开展还得到了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孙锐教授、华侨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副处长陈巧玲、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主任谭观音等领导的关心、鼓励和大力支持,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老师的约稿和大力支持,谨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09BTQ021)的经费资助,同时,作为华侨大学“华商管理研究”书库的著作,也得到了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学科建设经费的资助,谨向提供资助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表示由衷的感谢!

我们的投稿联络邮箱:wangshenping2006@sina.com。

李朝明

2013年4月12日于华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