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
- 李朝明
- 5562字
- 2025-04-13 05:09:20
2.1 动态能力、协同知识创新和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关系
随着企业外部环境动荡性的加剧以及战略管理研究的深入,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因其显现出“核心刚性”而很难适应动态复杂环境的快速变化,这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持续竞争力的形成。人们因此转向了对能够快速适应环境动态变化和有效攻克核心刚性的动态能力的研究。动态能力作为企业保持或改变其竞争优势的基础能力,它以迅速整合、建立和重构企业内外部资源和能力来获得动态环境下的竞争优势,是企业持续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协同商务的快速发展,企业知识创新的环境和目标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只有与协同链上的合作伙伴及时、有效地开展协同知识创新活动,才能与协同链整体创新发展的战略要求相适应,降低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获得持续竞争力。因此,协同知识创新已成为企业构筑其动态能力,获得持续竞争力的关键途径。在动态复杂环境下,企业应根据动态能力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迅速识别出其与环境动态匹配所需的知识,以指引和开展协同知识创新活动,从而有效地攻克核心刚性,获得持续竞争力。
由此可见,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动态能力和协同知识创新三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向关联作用关系。本节通过对三者之间关系机理的探讨,得出关系机理的框架模型,为企业获取和提升持续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
2.1.1 动态能力与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的概念
1.动态能力的概念
动态能力的概念是由Teece和Pisano(1994)提出的,他们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构建和重组其内外部能力(Competence)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Ability)。该定义秉承了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思想,认为企业只有根据其动态能力要求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之后,学者们在研究中相继给出了一些不同表述的定义,如Zollo和Winter(2002)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集体学习活动模式,是隐性经验的积累过程、知识外在化和知识编码活动3个学习机制的结果,企业通过它们形成的动态能力能够系统地产生和修改企业的经营性惯例,促进创新,提高竞争优势。Verona和Ravasi(2003)认为,动态能力的内在基础是知识的创造和吸收能力、知识的整合能力,以及知识的重新配置能力。
国内学者在研究中也从不同研究视角论述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如黄江圳和谭力文(2002)从创新对动态能力的作用关系提出,动态能力的本质是通过不断地创新而获得一连串短暂的竞争优势,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
董俊武等人(2004)分析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和作用,认为能力是知识的集合,知识的改变过程是动态能力的形成过程,且在此过程中产生了新知识。
李兴旺和王迎军(2004)、焦豪和崔瑜(2008)从动态能力的作用本源出发,认为动态能力是由环境洞察能力、协调整合能力和变革更新能力等能力构成的,是具备整合能力、协调能力和重构能力的一种独特惯例,是改变企业运营操作惯例的能力。
上述学者分别从动态能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作用机理等方面给出了动态能力的定义,定义揭示了动态能力与知识、创新、组织学习,以及企业竞争优势等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但是,随着知识经济和协同商务时代的到来,动态能力的内涵已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认为,应从动态能力与协同知识创新和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关系来定义动态能力,即动态能力是指企业基于自身和协同链整体发展的需要,以快速优化、整合和重构内外部知识、资源和能力为目的来开展协同知识创新活动,从而使企业能够与动态复杂环境相适应,获取持续竞争力的能力。因而,在协同商务环境下,动态能力应立足于协同链整体利益来整合、优化企业内外部资源,从而为协同知识创新提供方向和动力,为协同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动力源泉。
2.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的概念
在协同商务环境下,企业知识创新不仅要依靠内部员工的知识交流与互动,而且要借助外部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发挥协同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作用,即核心企业需与协同链企业开展协同知识创新活动。
协同知识创新是指跨越企业边界,以合作共赢为目标,运用协同链的集体智慧,均衡、协调和有效地整合企业内外部的知识、资源、能力和文化等,在新产品研发、业务流程改进、技术研发和技术商业化等方面开展协同知识创新活动,以提高企业知识创新成功的把握性、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是各种创新要素互动、整合、协同的动态过程。其目的是通过协同企业之间的协作,实现知识、资源和能力的共享与整合,促进协同企业和协同链整体的可持续协调创新发展,使协同企业获得比独自创新更高的速度、更低的成本以及更持久的竞争力。
协同知识创新应涵盖企业之间、企业内部门之间、部门内员工之间的协同知识创新,以及链外企业知识的获取和更新等4个层面,且这4个层面的知识创新活动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如图2-1所示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模型。

图2-1 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模型
在企业协调知识创新模型中,链内企业之间的协同知识创新是指核心企业与外部企业网络(如合作者、供应商、客户及研究机构等)知识的获取、交流、整合、吸收、创新和运用等;企业内部协同知识创新是指企业内各部门知识的获取、选择、内化、外化,以及部门知识的传递、交流、共享、创新和运用等;部门内员工之间的协同知识创新是指部门员工知识的获取、传递、交流、共享、整理、沉淀、创新和运用等;链外知识的获取与更新则是指链内企业在协同知识创新过程中时刻关注链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搜寻和捕捉链外企业的知识以及时更新链内数据库和知识库。链内外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外部的知识通过协同作用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该知识网络可为协同知识创新的顺利开展提供全面、有效的知识源,是各层面协同知识创新活动的“知识网络场”。通过对链外知识的汲取以及链内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企业间的知识、资源、能力和文化等得以充分融合,链外数据库和知识库、协同数据库和知识库以及企业内的数据库和知识库等均得以更新和拓展,从而使协同链整体能够始终保持创新活力,协同企业与协同链整体的竞争力均得以持续增强。
2.1.2 动态能力、协同知识创新和企业持续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分析
动态能力、协同知识创新和企业持续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模型可用图2-2表示。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通过自身动态能力的环境洞察能力迅速洞察环境的变化,并将其现有能力与洞察到的环境变化情况进行匹配,找出与环境不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方案和能力结构(即资源与能力差异)。于是,企业有了知识需求,便会在其内外部寻找知识源,在动态能力要求的指引下,企业对资源进行整合和重组,通过协同链上企业的协同学习,进行协同知识创新。而在企业动态能力的变革更新能力的作用下将产生新知识,而企业知识的更新和利用又会导致动态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由于环境的动态多变性,企业必须不断地开展协同知识创新才能持续获得市场竞争力。这样企业便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知识,使动态能力和竞争力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升。在一定时期内,协同企业在与外界环境匹配过程中获得了持续竞争力,同时也使协同链整体竞争力得以持续增强。

图2-2 动态能力、协同知识创新与持续竞争力关系模型图
1.动态能力与持续竞争力的关系
环境的动态变化,使得协同链整体处于动态复杂的生态系统中,该系统内企业之间的协同竞争作用交织成一张紧密联系的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变化的加剧,网络上企业资源和能力的价值会逐渐衰竭。而竞争优势是一个动态、持续的概念,其形成是一个由非均衡的优势到完全被仿制的均衡,进而又取得新优势的非均衡持续不断的交替过程。因此,企业需有与外界环境变化保持相匹配和能在动态复杂环境中取得长期发展战略的能力,这样才能在生态系统中取得主导地位,赢得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是一个内因与外因紧密联系和作用的动态过程,取决于企业不断地适应竞争环境变化和创造新的竞争力的能力,即企业在与外部环境互动耦合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动态能力。因此,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是企业与外部环境融合互动的动态过程。
基于资源观的能力理论认为,企业能否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归根结底要看它是否具有“异质性”资源。Oliver(1997)强调了资源和能力对企业获取高额利润回报率和持续市场竞争优势的作用。
基于此观点,企业获取和配置资源、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其获取高额经济回报的可能性。企业是一组独特的资源、能力和技能的集合体,这些独特的资源、能力和技能是构成企业异质性资源的原料,是企业形成其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但资源利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将其整合利用的能力。
动态能力通过汲取协同网络知识资源,协调整合内外部知识、资源和能力,变革更新现有资源和能力,使企业内外部不同类型知识之间在交流与互动过程中产生新知识。企业将产生的新知识与其核心价值理念相结合,可产生有别于其他企业的“异质性”资源,克服核心刚性,丰富和更新企业知识库,使竞争力得以提升和持续。因此,在动态复杂环境下,企业必须保持高度的灵动性和敏捷性,具有能够对内外部环境作出快速反应的动态能力,为其获取持续竞争力提供源泉。企业动态能力与持续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如图2-3所示。

图2-3 动态能力与持续竞争力的关系结构图
2.动态能力与协同知识创新的关系
动态能力是在核心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能力,其实质是资源和能力的集合。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现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发展何种能力以及能以什么速度构造新能力的双重影响。Prahalad和Hamel(1990)认为,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一个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生产技能进行有机结合的学识。他们希望通过知识的整合来使企业具备独特的、不可仿制的竞争能力,从而获得持续竞争力。
也就是说,企业独特能力的动态能力的获得,关键在于企业获得和运用这些资产的知识,以及对知识加以整合和利用的能力。知识是企业形成动态能力的根源,能力是由知识构成的,知识的演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动态能力形成的过程。
协同知识创新强调创新过程中对内外部知识进行整合、共享和创新,认为外部知识的充分利用和内外创新资源的整合能力是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目的是产生新知识来丰富和更新企业知识库,增加企业知识存量。协同知识创新产生新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动态能力的形成过程,它为动态能力的构建和提升提供了永不衰竭的优质知识资源。
动态能力强调的是整合、构建和重组企业的内外部资源以修正企业的运营操作能力,使企业适应动态复杂环境的快速变化,它是一种开拓性的创新能力。由于环境的变幻莫测,企业内部实施的知识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环境的影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将会迷失创新方向,其创新能力也将会逐渐丧失。因而,企业需与外界环境保持一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知识创新活动和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企业动态能力通过其独特的环境洞察能力、协调整合能力和变革更新能力,能够使企业快速洞察环境变化并迅速地捕捉到有用的信息,从而有效地抓住市场机会来开展协同知识创新活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活动应在动态能力要求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下,通过企业与外界的广泛联系和相互作用来实现不同类型知识之间的顺畅流动,以柔化协同知识创新网络,克服核心能力的刚性,减少知识的黏滞性,使企业能够获取和创造出有利于与协同链整体有机协调发展的新知识。因此,动态能力为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提供了动力和方向,而协同知识创新则为动态能力的新一轮构筑提供了知识源泉。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正向关联关系,它们共同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动态能力与协同知识创新之间的关系如图2-4所示。

图2-4 动态能力与协同知识创新关系结构图
3.协同知识创新与持续竞争力的关系
康健中(2003)认为,持续竞争力是企业在合作博弈过程中通过对竞争性结构化因素的构造和调整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生态型的企业独特能力,其实质是企业价值系统,即由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所形成的核心能力,不仅包含内部价值链,而且包含外部价值链。对内,企业不仅要依靠各个部门的例行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借助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来获取竞争力;对外,企业要创造好的价值让渡系统,必须从业务合作伙伴和顾客的价值系统中去寻求自身的优势,形成社会经济生态链和共赢的局面。持续竞争力是一种社会生态型的能力,是动态持续的与外界环境保持良好匹配的能力。在知识经济和协同商务环境下,持续竞争力并不只局限于单个企业内,而要上升至协同链整体的层次上。企业须协调、整合和利用内外部资源、能力和知识,以创造协同链整体的持续竞争力。唯有协同链整体获得持续竞争力,单个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得以持续。
协同企业之间合作竞争的协同作用,经由市场环境的牵引编织成一张内涵丰富的价值网络,如图2-5所示。图中的每个节点代表一个企业,其用于协同的知识通过协同作用线流入协同知识库,存放于核心企业内。链上企业之间可以调用协同知识库中的知识来进行协同知识创新,同时会将协同知识创新的成果反馈到协同知识库里。这样,通过企业之间、企业内部门之间、部门内员工之间的协同知识创新以及链外知识的获取和更新等4个层面的协同知识创新,企业可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库,提高竞争力。同时,动态能力的嵌入,也可使协同知识网络的知识的获取和流动更具针对性和顺畅性,导致协同知识库的价值得到提升,协同链整体竞争力得到增强。具体表现在协同知识网络的内涵更加充实,更具柔性,协同网络上的节点企业和协同链整体均可获得持续竞争力。由此可见,嵌入了动态能力的协同知识创新是协同链整体获得持续竞争力的动态保证,图2-5反映了协同知识创新与持续竞争力的关系。

图2-5 协同知识创新与持续竞争力的关系结构图
2.1.3 关系分析小结
通过对动态能力、协同知识创新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三者之间关系的分析,给出了三者的关系模型。该模型以环境动荡性为输入变量,将动态能力和协同知识创新这两个富有动态性的概念融合起来,揭示了它们对企业持续竞争力的相互作用关系。企业应力求将三者间的关系相互协调和促进,通过开展协同知识创新活动来提高其动态能力,并有效地增强和发展其持续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