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演唱
中国的歌手成千上万,能够称得上演唱家、艺术家的屈指可数。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几位演唱家获得成就的案例。
常香玉是我国豫剧大师,创立“常派”唱腔。她9岁起便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豫剧,13岁已经小有名气,一唱就是一生,实现了真正的“戏比天大”。
河南是豫剧之乡,20世纪是豫剧快速发展的年代,在当时,人们的娱乐生活没有现在这么丰富,能够听豫剧就是最大的乐趣。这样的时代背景为常香玉在豫剧方面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基础。
常香玉的成功在于对豫剧的创新和发展。她的创新并非是独辟蹊径的标新立异,另起炉灶的崭新样式,而是结合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对前辈们的唱腔艺术进行全面继承和融会贯通,是在此基础上的高格调追求——赋予豫剧传统唱腔以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这就是常香玉对自我的定位。
她的“一分钟演唱”也就是经典之作,当属《花木兰》。古有花木兰,今有常香玉。常香玉不但形似花木兰,更是神似。举手投足间大气奔放,敢作敢为,性格倔强。“谁说女子不如男”道出常香玉的心声。
常香玉不但在艺术上成就斐然,而且将“唱戏先做人,无德艺不立,德艺双馨”作为一生的追求,抗美援朝期间,常香玉凭借戏剧《花木兰》在全国的巡演,通过变卖家产和老百姓的捐赠,为国家捐赠一架“香玉剧社号”的米格15战机。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得知常香玉的事迹后,专门接见了她。彭德怀握着常香玉的手说:“常香玉,你真不简单!”
王昆,是我国歌剧表演艺术家。生于1925年,祖籍河北唐县。1945年毕业于延安鲁艺戏剧音乐系,她积极研究中国民族音乐唱法规律,同时吸收西洋发声的长处,最后形成自己特有的音色明朗、感情质朴、处理细腻的演唱风格。
王昆的艺术起点是在《白毛女》中饰演喜儿。喜儿的角色非常符合王昆的个人定位,因为王昆出身于贫苦家庭,1937年赴晋察冀边区参加革命,这期间她看到了太多的民间疾苦,对于喜儿的遭遇感同身受,才能够将喜儿演得入木三分。她的艺术高峰是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演唱《农友歌》。《农友歌》是一首描述湖南“秋收起义”的歌曲,1964年王昆演唱的《农友歌》,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毛泽东主席说:“很有当年湖南妇女的革命气魄。”周恩来总理评价道:“王昆是20年前的白毛女,20年后的农友歌啊!”
在歌坛,王昆有“伯乐”的美称,她总是能独具慧眼挖掘培养人才。在东方歌舞团时,经她培养的远征、郑绪岚、朱明瑛、牟炫甫等人,成为我国歌坛享有盛名的优秀艺术家。在教学过程中,王昆反复叮嘱徒弟们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不要忘本。2007年,《星光大道》选手王二妮在中国歌剧舞剧院拜王昆为师。王昆现场“授业”:“大家都希望你也能走向国外,但我要告诉你千万不要忘本,现在这么多人喜欢你,就是因为你有特点,没特点的人成不了大家。”
再说中年演唱家,比如刘欢,他是一位非常有特色的演唱家。演唱风格既可以粗犷豪放如《好汉歌》,也可以细腻柔和如《弯弯的月亮》。刘欢演唱的《从头再来》令人奋发图强。
刘欢的艺术顶峰应该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演唱《我和你》,《我和你》的成功当然是因为奥运的平台,同时也是因为《我和你》符合奥运精神,它向世界人民发出我们中国的声音:同住地球村,我和你,永远一家人。
表达指导
通过以上三位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共性。
1.德艺双馨。一位演唱家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家”,首先是有好的品德。
2.有独特的演唱风格,也就是精准的定位。好的艺术家要选作品,选符合自己定位的作品。
3.热爱艺术。艺术是很苦的工作,没有热爱就无法持之以恒,否则势必如流星,可能耀眼一时,但无法流芳百世。
现如今,走上演艺道路的年轻人层出不穷,都希望能够成名。想成名一时容易,成名一世难。不妨模仿已经成功的艺术家,学习他们的经验,先模仿,最终有所创造。
当然,并不是每个歌者都要成为演唱家、艺术家,成为被观众认可和喜爱的歌手也很好。但是道理是相通的,想达到这个目标同样需要给自己一个精准的定位。无论你是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或者是嘻哈,都要把自身的定位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样才能让观众记住你。就像钉子一样,在一点上下功夫,才能钉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