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抗战时期中国图书馆界研究
更新时间:2022-07-22 16:11:23 最新章节:后记
书籍简介
一、战前中国图书馆事业状况。卢沟桥事变前,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迅速。这是以“一会三馆”为代表的图书馆界、中央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我国图书馆事业遭受重创,东方图书馆被日军焚毁,损失书籍50万册以上。日本的侵略,尤其文化侵略,暴露了日本的文化野心,也打断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良好发展势头。我国图书馆界提出本位救国,应对危机。二、中国图书馆界的战时转型。卢沟桥事变后,我国图书馆界支持全面抗战政策,展开战时动员工作:一方面,图书馆界探讨图书馆的战时转型或设立阵地图书馆等问题;另一方面,以国立、省立、大学图书馆为基干,图书馆界展开珍贵文献转移活动。我国图书馆界通过不同平台,推进战时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三、战时图书馆的损毁调查。中华图书馆协会对战时图书馆的损毁调查十分重视,一则搜集各种关于战时图书馆损毁的调查报告,公诸于众。二则请求协会会员或相关人士协助进行图书馆损毁调查。中华图书馆协会从事战时图书馆损毁调查显示:日本对我国的文化侵略是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进行的,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内容之一。该项调查向国际社会揭露了日本摧残我国文化事业的罪行,激励国人奋起抗战的民族精神,为战后向日本文化索赔提供了坚强依据。四、向国际社会征集书籍。为了弥补因日本侵略而造成的书籍缺失,我国图书馆界向国际社会展开征集书籍活动:中华图书馆协会向欧美各国征集书籍。战时图书征集委员会于1939年开始征集活动。图书馆界征集的书籍,部分满足了国内各大学、科研院所对外文书籍的需求,也向国际社会揭露了日本在我国的文化暴行,加强了我国与欧美大国之间的文化合作与交流,客观上配合了中国政府的国际宣传。五、推动战时西部地区图书馆建设。西部地区的图书馆建设,主要包括四川省立图书馆、北平图书馆、中央图书馆、西北图书馆等。中华图书馆协会在西部地区的图书馆建设规划、图书馆筹备、图书馆维持等方面建言献策,贡献良多。西部地区的图书馆建设,适应了战时文化建设的需要,形成了我国新的文化基地,促进了大后方的文化发展,在文化抗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六、筹划战后图书馆事业的复兴。1943年,旅美学者发表战后中国图书馆复兴设想,拉开了我国图书馆事业复兴的大幕。1944年,我国图书馆界正式启动了战后图书馆复兴工作。我国战后图书馆复兴,对内依靠图书馆界的努力推进,对外寻求美欧大国的支持。图书馆界接受沦陷区的文教机构、接受欧美大国的书籍援助,为民族复兴的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图书馆界与欧美图书馆界密切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设,使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结论。战时图书馆界立足本位工作,支持全面抗战,区别于军事抗战、政治对抗,是一种文化救国,开辟了具有图书馆特色的文化救国模式,值得深入研究。
上架时间:2018-07-01 00:00:0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刘劲松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围绕大学图书馆现代化问题的主要方面选取了31篇正式发表的文稿。其内容聚焦于新时代大学图书馆现代化,包括整体现代化、馆员现代化、服务现代化和治理现代化,立足于新兴的信息服务学理论和北京大学一流图书馆建设的生动实践,揭示了大学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学理和时代命题,阐释了图书馆最基本的整体性特征和北京大学图书馆“价值引领,馆员为先”的基本思想、“用户导向,服务至上”的基本理念、“斯文在兹,道隐无名”社科25.2万字
- 会员清代地方档案作为一种新史料,在历史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包括四川巴县档案、南部档案,山东孔府档案,台湾淡新档案,甘肃循化厅档案在内的一大批清代地方档案名扬海内外,为学界、档案界、文物界所瞩目。但长期以来,各方对其藏地、案卷数量、时间起止、内容特色等情况并不完全清楚,往往各执一词。本书聚力当下关注度较高的数部档案,就其保存、整理与研究状况作一系统梳理,不仅有助于了解学术前沿、凝聚社科30.1万字
- 会员本书是以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对科研人员深度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影响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的主要因素,同时构建并验证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模型。作者始终坚持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力图为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社科11.7万字
- 会员中国西南地区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且珍贵的历史档案遗产,对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形成、演化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有效、长久地利用,必须对这些历史档案自觉有效地进行保护。本书针对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鲜明特色,从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载体出发,分别揭示了石质、金属质、陶质、木质、骨质等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支撑材料的特性及其损毁规律,并继而探社科20.6万字
- 会员本书分专题研究和教改实践两篇,涉及国际情况调研、文献保护与修复人才培养、素养培育、难点热点、中大实践等主题,对国内外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做了专题研究,并具体总结了中山大学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培养的改革实践,力求为该专业领域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社科26.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