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社会政策论:转型中国与社会政策
更新时间:2020-09-22 14:15:21 最新章节:索引
书籍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终于走上了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找到了社会转型发展的新方位和目标。但是,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存在某些基础性制度的缺乏或缺陷,传统的社会政策作用和效果受到了制约,导致社会转型中的阶层和利益分化现象日趋严峻,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空前突出。本书以社会转型为背景,围绕民生问题,透过历史回顾,以跨文化国际比较的视野,对中国社会政策若干方面的演变、改革和建构进行分析与反思。作者认为,中国需要公正的、人本的、具前瞻性的社会政策,政府应将社会政策概念纳入政府公共政策体系,承担起为社会成员尤其是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福利的责任。
品牌:北大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5-04-01 00:00:0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北大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张敏杰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服务中国政府监管实践需求为基本导向,论证了构建中国特色政府监管理论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构建了中国特色政府监管理论体系的整体框架,这一理论框架主要是由政府监管的法律制度、监管机构、监管方式、监管监督机制和监管绩效评价等基本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本书分别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理论基础、体系特征与建设途径等核心问题作了系统研究,并以中国特色政府监管理政治35.6万字
- 会员本书为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学术年刊,精选国内国家发展问题一流专家学者未公开发表之学术成果,聚焦于本年度国家发展战略前沿,深入探讨相关的现实与理论问题,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辩。作为学术年刊,本书更注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对当前现实问题、焦点问题的深入研究,努力探索其发展大势,进而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政治18.1万字
- 会员社会主义思潮是在近代中国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中发生的。在早期,其进步的光芒被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遮蔽了,在中晚期,其虚幻性突显,逐渐背离中国社会发展的轨道,遭到马克思主义的彻底批判。本书以无政府主义、中国社会党、民生主义等流派形成的两次社会主义思潮为研究主线,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围绕社会主义传入中国的背景、条件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系统梳理,深入分析了第一次、第二次社会主义思潮的思想主旨与基本特征,对社会主义思政治18.1万字
- 会员本书从外交决策的视角,选取美国国务院与国防部的协调机制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该机制的演变过程、整体架构、运作实践及运行成效。具体而言,本书纵向以协调机制的历史演变为主线,梳理该机制在国际战略环境和国内政治因素共同塑造下的演变轨迹;横向以协调机制的整体架构为导向,从国家、部门和海外一线三个层面,自上而下分别阐述该机制的机构设置、运作规则和运行程序,并考察其在外交决策中的实际运作情况。在此基础上,系统阐政治16.1万字
- 会员本书是一个关于美国立国时期近代政治观念的传播方式、传播范围及所形成的美国政治观念的特征的研究。研究采用社会的观念史方法,考察了信息流通各环节的历史状况;采用比较研究方法,以英国和法国为参照对比国。研究显示,在18世纪晚期,与英法等国政治观念的革新发生于精英阶层或上流阶层不同,美国近代政治观念的传播及于平民,而观念革新的广泛参与最终形塑了一种跨阶层的、具有强烈实践色彩的主流政治观念。这种政治观念即“政治25.8万字
- 会员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遭受突发自然灾害的困扰,而如何科学有效地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运用的新场域。本文首先论述了这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接着分析这一研究的重要概念及理论,然后,从历史的视角研究了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现实的视角研究了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重点研究了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最后研究了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政治18.6万字
- 会员根据沃马克(BrantlyWomack)提出的非对称理论,非对称关系是一个描述国家间关系的二元简化结构,该结构由“强—弱”两个行为单元组成,强国虽然在国家军事规模、经济资源以及政治动员能力等要素上占压倒性优势,对于与弱国的关系方面有强大的影响力,但是强国很难拥有彻底解决与弱国之间冲突的能力,无法单方面、一意孤行地决定双边关系的“每一个具体条款”。弱国虽然没有直接挑战强国的能力,但是拥有空间表达本政治17.4万字
- 会员乾嘉时期游幕兴盛,游幕学者人数多,地域分布广,学术活动内容丰富,成就显著,对乾嘉学术的繁荣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游幕学者的出身、家境、功名等生活境况,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区域环境,幕府的学术环境和人际关系,幕府中学术交流与学术活动的方式和特点,幕府的类别和幕主的学术宗尚等情况,对游幕学者的学术取向和学术成就有直接影响。本书从时、空、人有机结合,主体与环境、生存与学术系统构建的研究视角,综合学术史、社会史和政治31.7万字